研究生培养

学科设置

环境科学与工程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东北林业大学于1995年成立了环境科学教研室,1998年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3年获批环境科学硕士授予权,2010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学科,2011年获批环境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学科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截至2024年7月,学科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余人,硕士毕业生约500人。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3人,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及副高级工程师5人,讲师及实验师5人。是一支极富创造力和国际化的教师团队,团队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海外留学经历4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专业理论水平高,科学研究能力强。

近五年以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共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荣获各级科学技术奖励10余项。

学科现有教学及科研实验室360余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XRD衍射仪等200余台套。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立足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围绕生态环境领域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环境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服务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

经过多年的沉积与交叉融合,形成了以下特色学科研究方向:

1.高寒地区污染环境修复

本研究方向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为核心,以环境修复材料与微生物协同效应为手段,长期致力于东北高寒地区污染水体及土壤的修复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大庆地区炼化污染水体及底泥的生态修复、改性生物炭与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以及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生态修复等研究工作,建立了高寒地区污染水体及土壤的修复技术方法,实现了污染修复与生态功能恢复双重提升的目的,为东北地区污染水体及土壤的生态修复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2.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

本研究方向聚焦于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以及生物效应,深入剖析非生物应力对土壤中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新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以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利用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技术研究微塑料与新型污染物对底栖动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与机制。建立适用于北方严寒地区淡水河流的微塑料生物监测系统,评估了淡水河流中微塑料的生物风险,提出了缓解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生物方案。

3.生态环境遥感技术

围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科学问题,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综合环境科学、生态学、地学、林学、数学等相关知识,研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若干科学问题,监测和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时空特征及气候响应机制。在遥感耦合过程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模拟、碳循环过程模型参数遥感定量提取、未来气候模式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时空预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遥感工程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已服务于国内多个重大铁路项目,节约千万元调查成本,为国家重大工程和“一带一路”、“八纵八横”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4.生物质资源化与水污染控制

本研究方向围绕“双碳”目标和“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探索农业和林业生产领域产生的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合理设计并制备多种金属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将其作为非均相催化剂与高级氧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基于多自由基共存的高级氧化体系,并用于处理抗生素、染料、农药等有机污染废水,评估其水处理性能与可行性,探索高级氧化过程中的关键反应机制。本研究为利用农林废弃物为原料设计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功能化生物质炭基催化剂,提升我国农林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建立环境友好型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0220f80df7ac04fad0092a4780b048c

微信图片_20241016100143

IMG_20240627_100946



友情链接
手机版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