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讲述东林故事、传递东林声音,2016年学校全媒体推出“东林身边人”栏目。或许他们未必有着灿烂的光环,但却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或许他们只是普通的一员,但却对周围的人付出了无私的关爱与真情;或许他们没有傲人的成果,但却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目不转睛;或许他们也曾面对艰难,但他们却从容冷静、勇敢坚定……他们的故事不用惊天动地,只要能够展示东林人的精神品质、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们就是温暖东林、感动你我的“东林身边人”。
导语: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项目、一个课题、一个实验,看似独立,但互相之间必须构建起联系的网络才能够从整体上推进科研工作的进步。它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更需要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艰苦卓绝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李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院林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博士后,2015年作为学校“5211”人才引进计划“杰出青年学者”层次引进人才到我校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在去年刚刚改造完成的东北林业大学科技楼4楼一间不超过10平米的办公室中,记者见到了这位才33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外,他还是7篇SCI论文作者,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影响因子大于7的论文3篇。“虽然办公室小点儿,但是我还是喜欢国内的工作环境,在自己的国家,亲切无压力嘛”,李伟笑着说。
科研是恒久的忍耐
“有人说,爱是恒久的忍耐,科学研究也是如此,不把心沉下去,不把忍耐发挥到极致,你就品尝不到发现新成果的喜悦”
翻看李伟的简历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那种人。他出生在山东莒县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务农人,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他们的勤劳、朴实和对待生活与种庄稼地的那股子韧劲儿,影响着李伟。凭着这股子韧劲儿,李伟从小到大在学习上都没让人操过心,读研后又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直接读博士。在读博期间,李伟的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宪省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不仅从科研方法上给他指导,更重要的是让李伟树立了刻苦钻研、系统研究的科研精神。博士毕业后,在导师的鼓励下,李伟赴美继续攻读博士后。
在美学习期间,李伟首次建立了适用于木本组织的、高效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简单地说,在我们目前经常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中,关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内容比较多,这些研究的主要目标都是从弥补和修正基因缺陷的角度,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而对于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来说,利用基因技术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提高其抗病、抗害能力,也是提高森林生产力、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的主要手段。ChIP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一项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它是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有了它,研究人员可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绘制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组蛋白修饰状态。此前,因为木本植物组织的细胞壁又厚又硬并含有黏稠的树脂类化合物的特点限制,使得ChIP技术一直未能应用到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而木本植物由于难于遗传转化且生长周期长,通过遗传转化的方式鉴定调控木材形成的基因功能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但李伟通过潜心攻关和钻研,建立了一种高效的林木ChIP技术和木质部原生质体分离及转化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了解木材形成的转录因子之间的作用方式成为可能。
更高处才有更美的风景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研工作也是如此,既然做到了这一步,就应该把与之相关的其他工作也做好”
发现了这样的技术,对于李伟的专业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它为进一步了解木材形成的调控基因的工作方式扫清了主要的技术障碍。有关文章发表在《Nature Protocol》杂志上,在专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然而这个从农村出来的小伙子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动脑筋,将目光放在了构建木材形成的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上。他以一个已知的调控木材形成的重要转录因子为介导,通过ChIP技术和木质部原生质体转化系统发现了该转录因子是如何与其他转录因子或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木材的形成,并将其绘制成一幅网络进行量化分析和诠释。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即使有了前面关键技术的支撑,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绝不为过。然而这个重要的网络构建,为培育出速生、优质的林木新品种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文章发表在植物学界知名杂志《Plant Cell》上,并被期刊作为特色研究进行了特别评论。
在国外学习期间,李伟的学业和工作十分紧张,有些实验一旦开始就必须做到出结果,中间不能停下来,否则就要重做。这使他根本无暇照顾自己的生活,吃饭基本上是汉堡热狗,有时想吃中国菜自己炒了放到冰箱里,等想起来时已经是几天后,更别提逛街和休闲。当时还是他女友、现在已经是他的妻子的齐秋月看到他的辛苦,毅然决定放弃已经在国内读了两年的硕士学位,赴美照顾他的生活。有了“大后方”的照顾和支持,李伟才能专心地开展研究工作。现在两人已经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不到两岁的可爱的儿子。李伟有时会问妻子会不会觉得后悔,她说,看到你在科研上有所成就,我就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回国是我从未动摇过的信念
“我刻苦学习和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报效养育我的这块土地和这土地上的人民。”
在美求学五年后,李伟的访学签证也已经到期,此时他也面临抉择,一方面他取得的成绩以及构建的科研工作网络足可以支持他在美继续工作,而另一方面,祖国和亲人也在召唤他。李伟说,我出去的时候秉持的信念就是学成归国,学为国所用,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正因如此,李伟在2013年就通过导师与当时已经处于全国林木遗传育种专业领先水平的我校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联系,并担任了学校的兼职教授。2015年7月,李伟与妻儿一行3人从美国直飞回哈尔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李伟说,放弃在美打下的科研工作基础,回国重新构建自己的工作网络,虽然听起来是个挑战,但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自己的工作本来就是不断地应付挑战、攻克难关。何况跟能到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上来工作的吸引力以及祖国的需要来比,这一点挑战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李伟也一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他在美求学期间,就与他的美方导师一同与东林开展了合作,把自己的科研想法、实验设计思路等无偿地与大家分享。作为一名博导,回国后,李伟还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不管是作一导还是二导,李伟都对学生倾注了一样的心血。不仅亲自指导学生的课业和实验,还找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并专门设立了“Journal Club”给学生分享和讲解专业文献。“李伟老师不仅从专业上给予我们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一种‘克服困难、潜心钻研、不实现目标不罢休’的科研工作精神,这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李伟的学生王志凤说。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曲冠证说:“李伟的到来给我们实验室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不仅是他带来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工作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科研工作理念,具体到工作上就是研究思路和实验设计等。以往老师们都是跟着课题搞研究,课题要求做什么就只做什么,大家都是单打独斗,课题缺乏系统性,很难出标志性成果、培养出领军型人才。而李伟和他在美国学习时的研究团队,更加注重团队的分工配合,围绕一个比较有挑战的目标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尽快实现基础研究的重点突破。他的到来,将能够有效激励大家注重团队合作以及科研工作的系统性。”
如今,李伟又有了新的研究目标。他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索工作。“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永远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难题在等待我们攻克。在东北林业大学这个平台上,我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李伟说。(文:尹慧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