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
学科设置
生态学
一、生态学科简史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在阳含熙、王战、周重光、王业蘧、李景文、陈大珂、周晓峰、祝宁、
詹鸿振、王义弘、赵惠勋等老一辈生态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森林生
态学为特色、国家野外台站为平台、瞄准国际研究前沿、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资源保育、学术
力量雄厚的学科,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出一批高层次人才。
1952年 创建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
1962年 成为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最早开始招收研究生的学科
1981年 首批获得硕士点、博士点授予权
1992年 被评为林业部重点学科
1995年 设立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 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备案),设立教育部理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学)
2002年 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我国林业院校中唯一的生命科学与技术人
才培养基地
2011年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
2011年成立生态研究中心
2011年被评为博士点一级学科
2012年设立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二、研究方向及学术骨干
★全球生态学:主要研究多时空尺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动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适应和反馈机理,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王传宽,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任东北林业大学生态中心主任、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主任、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东北森林生态学和林业碳汇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20项,在森林碳循环研究中取得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社会兼职主要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北方森林研究会常委、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长江学者、青年千人计划等评审专家;20余种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审稿人。 |
|
国庆喜,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以来在生态学建模与仿真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关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编写教材3部。曾协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编号:39899370)的第一课题“全球变化对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中子专题“数据库平台建设及效应评估模型的研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7B01)中“东北森林碳汇技术森林碳汇效应预测”的研究工作。以及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生物多样性调查(2006FY210100)”的研究。 |
|
王晓春,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研究,尤其是在树木年轮学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作。现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他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2篇,第1作者6篇。主讲普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课程,编写出版教材4部。指导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24人,其中已毕业硕士15人,博士1人。 |
★林火生态学:重点研究东北林区林火预测预报、火行为、计划用火、生物防火、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
影响等林火调控理论与技术。
胡海清,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选,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黑龙江省委委员,农工党东北林业大学支部主委。指导毕业硕士70人,毕业博士29人,出站博士后11人。获全国林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各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编写出版教材和著作8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目前主持国家973专题、国家林业行业重大公益等项目等。 |
|
邸雪颖,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林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森林防火专家组组长。自上世纪80年代,先后留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近年来,指导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18人;先后主持国家“十二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48”课题、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9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
金森,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林火管理和林火生态学的研究,目前关注的领域为林火行为模型、火险预报、可燃物信息和管理技术、林火扑救决策技术等。曾为本科生讲授森林防火、景观生态学,为研究生讲授林火基础理论、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专业英语、景观生态学、生态模型等课程。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编写教材专著作5部,发表论文70余篇。2009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获省部级奖励3项。 |
|
孙龙,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林火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公益项目子课题、霍英东基金基础项目等10余项。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EI收录论文6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和著作4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黑龙江省林学会林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森林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在读研究生6名。 |
★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温带和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其耦联关系,为东北地区森林
资源保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牟长城,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湿地生态学与森林生态学。曾先后承担国家“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性调查专题项目及黑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等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Atmospheric Environment、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Scientific Reports、林业科学、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 |
|
崔晓阳,教授, 崔晓阳,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森林土壤C、N过程与全球变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多项研究任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和生命学部项目评议专家;担任Soil Biol. Biochem., Geoderma, Pedosphere,土壤学报、生态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任中国林学会和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林业局森林土壤学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
|
刘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植物种群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黑龙江省基金2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4部。 |
|
孙洪志,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现任东北林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1997年获生态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进修种群与群落生态学一年,到日本钏路国际湿地中心短期进修湿地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曾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和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教育领事。曾讲授生物数学、专业英语、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等课程,主持完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3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 |
★恢复生态学:重点研究困难立地和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中干扰生态学理论与实践,
为低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恢复、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金光泽,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科负责人,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干扰对阔叶红松林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林业行业公益项目、“十一五”、“十二五”等课题10余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出版专著3部。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普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学方法论等课程。 |
|
蔡体久,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森林水文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等项目20多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黑龙江省林业青年科技奖。主编和参编图书3部。发表论文90余篇。 |
|
孙慧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森林水分循环及树木水分生理生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 |
★环境生态学:围绕水生态环境污染、耕地污染和能源问题,开展污染物的生态处理理论与技
术、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有机废物发酵产氢理论与技术研究。
高大文,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际水协会(IWA)营养物去除与回收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副编辑,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0余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8项。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第七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七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2009年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研究方向: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新工艺、膜法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
|
李永峰,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主编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参加国家科技攻关“六五”和“九五”项目、主持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子项目2项,参加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和参加10余项,专利3项。主讲本科课程《环境微生物工程》、《环境毒理学》、《中国可持续发展》;主讲研究生课程《环境生物与毒理学》、《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环境工程化学》等课程。培养硕博生50余名。主持省级教育教学课题1项,并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多项。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生物能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科学研究
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教育部“长江
学者创新团队”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共计36项,获得科研经费共4600余万元。近年来发表学
术论文4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9项。
近五年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
项目来源 |
起止年份 |
主持人 |
1 |
中国温带森林碳源汇动态及其模拟(200804001-401) |
林业行业公益性公益性科研专项 |
2008-2012 |
王传宽 |
2 |
氮沉降增加对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机制的影响(4093010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0-2014 |
崔晓阳 |
3 |
森林碳增汇理论与育种技术(IRT1054) |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项目 |
2011-2018 |
王传宽 |
4 |
东北森林碳增汇效应调控技术研究(2011BAD37B01) |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011-2015 |
王传宽 |
5 |
天然森林和草地土壤固碳功能与潜力研究:基于群落演替的温带森林土壤固碳功能与潜力(2011CB403202) |
科技部国家973计划 |
2011-2015 |
崔晓阳 |
6 |
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技术研究(2011BAD08B01-03) |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011-2015 |
邸雪颖 |
7 |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及优化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8B02-4) |
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011-2015 |
牟长城 |
8 |
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黑龙江省分布区(2012FY112000-1) |
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2012-2017 |
国庆喜 |
9 |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红松果材兼用林碳增汇量化培育技术研究(201204320) |
林业行业公益性公益性科研专项 |
2012-2015 |
金光泽 |
10 |
国家火险等级系统关键计算技术研究(201204508) |
林业行业公益性公益性科研专项 |
2012-2016 |
金森 |
11 |
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对幼苗更新的影响(3127047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3-2016 |
金光泽 |
12 |
小兴安岭不同生境红松年轮-气候关系及其衰退的气候驱动机制(NCET-12-0810)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2013-2015 |
王晓春 |
13 |
基于群落发育的温带森林土壤碳截获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4133053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2018 |
崔晓阳 |
14 |
干旱(致死)过程中兴安落叶松水力特征动态变化(3130050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2016 |
孙慧珍 |
15 |
地表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日变化过程的半物理模型研究(3137065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2017 |
金森 |
16 |
大兴安岭森林积雪特征及融雪径流模拟(3137046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2017 |
蔡体久 |
17 |
中国东北森林湿地碳源/汇及其对人为活动干扰响应研究(3137046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2017 |
牟长城 |
18 |
基于地面与遥感观测的森林火险预报技术(201404402) |
林业行业公益性公益性科研专项 |
2014-2018 |
胡海清 |
19 |
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机理(3147065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5-2018 |
孙龙 |
20 |
东北三大硬阔树轮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规律研究(4147116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5-2018 |
王晓春 |
部分科技和教学成果奖及部分专著及发表论文:
四、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获长江创新团队森林碳汇理论与育种技术(2011-2013)及滚动支持(2016-2018)。
本科教学: 开设《生态学》、《普通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人类和地球未来》等课程的教学和实习,
以及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
研究生培养:2012年-2015年,生态研究中心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27人,硕士研究生87人。大多数毕业
生在高等教育单位、科研机构或党政机关工作。